“联播一瞬,赞叹不已!”??
"太空出差"170多天,中国空间站向全国人民汇报航天医学实验领域、元认知监控研究等执行功能训练。
"太空出差"170多天,中国空间站向全国人民汇报航天医学实验领域、元认知监控研究等执行功能训练。
在中国航天史上,赵瑞安是一个“隐藏的巨人”——他参与设计了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轨道,却因保密协议隐姓埋名60年,连妻子都不知道他每天“算账”实则是为空间武器画轨道图。直到保密期结束,85岁的他站在北京航天大院门口,用一场“恨不得拿大喇叭循环播放”的畅谈,揭开
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,一种“科技感十足”的文旅新玩法在海南文昌悄然走红。10月1日至8日,位于文昌市龙楼镇的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升级后面向公众免费开放,并开展为期8天的运营压力测试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的辉煌历程,还能通过VR(虚拟
1970 年 4 月 24 日,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声巨响,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带着东方红一号直冲云霄。它不仅在太空中以 20.009 兆周的频率持续播放《东方红》,让宇宙听见中国声音,还一举事中国成为继苏、美、法、日之后,第五个独立掌握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,直接拉开
当神舟二十号乘组从400公里高的中国空间站发回中秋祝福时,那颗蓝色星球正悬浮在问天舱的舷窗外。航天员凝视地球的镜头里,藏着比月光更动人的告白:"我们喜欢从一个家凝视另一个家。"这份跨越太空的思念,让传统佳节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。
2025年9月19日,纪录电影《窗外是蓝星》在英国举行海外首映礼。这一刻,不仅是一部电影的首映,更是一次中国航天科技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展示。影片以其前所未有的8K超高清画质,以及全部在中国空间站实景拍摄的“硬核”背景,在伦敦引发了巨大轰动。当蔚蓝的地球、璀璨的
9月29日,首届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湖北武汉正式拉开帷幕。这场我国首个聚焦国防科技工业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行业展会,将持续至10月4日。航天两大集团携丰富文创产品参展,成为展会焦点之一。
评选标准严苛:必须有10年以上一线经验,至少2项国家级技术突破,且在行业内被公认为"行业标杆";覆盖领域广泛:从航天精密零件到高铁焊接,从芯片制造到非遗传承,200人中78%来自制造业一线;现场震撼:国家领导人亲手为工匠代表佩戴勋章,全场掌声持续3分钟(来源:
1960年,面对苏联专家撤走时“你们胡子白了也造不出火箭材料”的嘲讽,姚桐斌只是默默铺开图纸。八年后,当他离去时,中国火箭所需的材料已全部实现国产。
“我是数字人钱学森,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‘回到’你们身边。70年后的今天,当科学精神永续传承。这份跨越重洋的归途,让我明白,国家的尊严,始于每个同胞心有所安的体面生活……”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厅中,钱学森先生的全息投影清晰生动,话音铿锵,掷地有声。先生仿佛从
来自主管机构、国内外客户、行业标杆、知名高校、协会组织、合作伙伴等相关方的众多嘉宾齐聚现场,聚焦数智化驱动的质量管理变革,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质量竞争力。
近期,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,淮南市科学技术协会、安徽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组织开展“航天与前沿科技科普暨科学家精神传承活动”。活动以“中国航天发展史”为主题,先后走进淮南市龙湖中学、八公山区第一中学及田家庵区第十八小学,累计400余名学生参与,取得良好科普成
2017年,一个来自《中国航天报》的电话,彻底改变了他的摄影生涯。那一刻起,他的相机成了讲述中国航天故事的新“笔尖”,快门声与报纸油墨的香味,开始合奏出一曲属于中国航天的视觉交响。
今年4月,2024“好评中国”网络评论大赛评选结果揭晓。在信息如潮的网络时代,“好评中国”以澎湃激昂的文字、触动人心的影像等优秀作品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。
从太空实验到技术细节,全是卡脖子领域的突破中国空间站自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以来,一直没停下科研产出的脚步。
航天标准化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联系我们:010-88108089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(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)是航天标准化总体和技术归口单位,是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,航天行业标准化技术委
火箭从绘本中“腾空而起”,航天器在指尖“翩翩起舞”,孩子们戴着VR设备惊喜地喊道“摸到星星啦”!近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我的中国航天课”公益AR科普巡展在南京图书馆精彩呈现。本次展览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,以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方式,带领孩子们踏上沉浸式的太空探索之旅
9月19日,2025年中国航天报社媒介素养提升培训班在清华大学圆满结业。来自航天系统新闻宣传战线的60余名学员,经过为期数天的理论淬炼与实践磨砺,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路径,为讲好新时代中国航天故事锻造了过硬本领。
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风,总带着晋西北高原特有的粗犷与澄澈。作为一名航天摄影工作者,我曾无数次在发射场仰望苍穹。2017年的冬天,一通来自《中国航天报》的电话,让我手中的相机有了更辽阔的使命。从此,快门的律动与报纸的墨香交织,谱写出属于我与中国航天的独特乐章。
白天,他是一名严谨的航天工作者,与尖端科技和浩瀚星辰为伴。夜晚,他则化身为一位虔诚的艺术行者,在笔墨与金石的世界里,与千年传统对话。